2)第374章 兵兴荥阳_长平长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老人,主要是老妇人。城主把自己的车也备好,让两个儿子驾着,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坐在车上。曹包的马车上、车行的牛车上也都坐上老人;还能走的,就跟着牛车走。

  走走歇歇,一直到天明,这队人才出现在长城之外。验过节符,门卫将几处聚邑指给了曹包。曹包带着邑民进了聚邑。

  聚邑属于圃田的农民,他们中的精壮已经被召进圃田城内,准备守御,所以有房舍空出来了。

  第一处聚邑的里长接受了二十户,把这一批老人都安置了,连同他们的家人都将在这里居住。

  管城内的妇孺被安置在一个院落中。

  然后是第二批、第三批……然后是粮食,以及养的家禽家畜。——草秣价值小,体积大,就不往城里运了。由于管邑人、财、物皆贫乏,两乘辎车运了十几趟,东西也就运完了。粮食并不在邑中存放,只留下十天的口粮,其余被要求集中存放在圃田城内。两乘辎车和一乘马车也被要求放在圃田城内。由于管邑几乎没有存粮,郑安平他们打的粮食几乎只够管民吃十天的,送到圃田城内的粮食没有几车。

  长城内的邑长有接受十几户的,也有二十几户的,不过五六个邑,就把大家安置好了,相距不过二三里地。这样便利的条件,让曹包感到十分意外。

  郑安平等最后入城。时近黄昏,郑安平带着四人到圃田城中拜谢,圃田守亲自接见,略致慰问后,就让他们走了。

  郑安平等五人又到每个安置点慰问管民,告知他们,管邑的官司就设在不远处的邑中,让他们安心居住,一旦战事结束,就带他们回家。背井离乡的管民只有叩头感恩的份。

  当他们到城主家时,城主请求让他的儿子们出城追随管令。郑安平只接纳了一个。

  到了管城各府所在院落,各人见过自己家室,男人们说些勉励的话,女人们依依不舍。五旺、五儿,甚至盖聂都要出城,被一顿臭骂否决。

  车行的车夫和曹包夫妇住在一个院子里。郑安平向他们道了辛劳。这里是管邑的大本营,粮食留得非常多。但车夫们有些担心他们的车可能回不来了。郑安平没有经验,也不敢打保票,只能空口安慰几句。车夫说,既然没有车,他们留在长城也没有什么意义,不如回荥阳,找老东家,还能干点活。郑安平想想,也有道理,至少有助于减少粮食消耗,就同意了。

  晚上,他们凭借节符出了长城,回到管邑。管邑还有几位老眼昏花的老人不愿意搬走,郑安平说什么,他们也听不见。

  两名车夫连夜回荥阳去了。郑安平他们回到管城内,全副武装起来。现在他们有九个人,四名武卒都有全副兵甲,四名驿卒还是短褐。郑安平拿出信陵君赠送的三副皮甲,麻三留下的三副皮甲分给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