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章 准备试手_重回198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暗地长呼一口气,老爸这一关算是过了。自己有足够的时间,离开旧宅干一些事。

  “爸,篾货好卖吧。”杨昌庭对82年代市场情况是陌生的,虽说后来曾回忆过当初的情况,但实际上信息来源少,也总结不出什么。

  要说挣钱怎么做,杨昌庭心里一点谱谱都没有。自己的第一桶金,要从哪方面开始,也找不到必挣的钱路。

  好在袋子里有120元巨款,还有三十斤全国粮票,让杨昌庭心中多少有些底气。

  要将120元变成12000元,要多久?12000元能不能改变老杨家生活条件,能不能带老爸到省城大医院看好胃病?显然是不够的。

  但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,今天到复读班开学的时间,最多半个月,然后呢?总不能一直旷课吧。老爸知道自己复读期间旷课,绝对会大棍子抽的。

  82年柳河这边是什么情况?从78年开始,集体经济开始放活,提出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。但具体怎么做,各地都在观望。

  去年十月份,柳河地区遵照省里工作精神,推行乡镇更名和村里分田承包到户。各村的山林、耕地、农田、菜园等等,在冬季中完全分好,叫责任田到户。

  所以,去年冬天,柳河一带立即出现大耕种的局面,所有能够耕种的坡地、农田和菜园,全部耕种。

  各村各家,就像放开了的闸水,欢快至极。也是多年来吃不饱、穿不好,劳无所获饿怕了,此时,所有的劳动收成都归各家所有,自然会拼命地干,可不想比其他人家弱。

  目前季节,玉米快成熟了。杨昌庭在盘算周围村子有多少玉米可收了?

  目前,村里的人对玉米的观念是,开始成熟弄一点尝新,其他的要等完全成熟,变老之后,晒干,作为口粮。

  即使明知田里的禾苗会有很多收成,会有足够的稻米,够吃一两年,但各家也会将玉米存起来,确保家里粮食充足。

  大家都饿怕了啊!

  杨昌庭知道,如果自己告诉这些人,嫩玉米拿到柳河去卖钱,比老玉米粒卖钱更值钱,估计不会有几个人肯听。

  当然,柳河地区对嫩玉米的需求不会太多,体量少,完全不能显现卖嫩玉米的威力。可要是将嫩玉米带到省城去,结果会怎样?

  当初杨昌庭是83年秋到省城读大专,84、85年才对省城的情况有所了解,但如今,他对省城的理解完全是两回事。

  省城河西一片地区,目前聚集不少大学教授、教师和大量居住居民。他们对这种新产出的农产品的需求量,当真不小。

  而省城人们的购买力,不是村里和柳河地区所能比较的。

  这时候的经济僵化,关键的问题在哪里?就在于缺少物质与流通。经济的核心在于互通有无,省城的基础物质不缺,农村今年的粮食大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