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三百二十四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!_我在大宋贩卖焦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最为困难的是宰执大臣的反对,但张载作为昭文相,他力主此事,自然也就顺利推行下来了。

  此次改制目的是适当合并机构,裁减官员,使官员名实相符,有职有权。减少推诿,于是,重新树立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,统管中央行政,便是正本清源的最重要举措了。

  中书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,批复臣僚奏议,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,下设吏房等八房办事机构。门下省主管审议中书省所定事宜。尚书省是执行机关,设宰相,分六部,行使实际权力。

  但兵部只管保甲、民兵等事,实际兵权仍为皇帝和枢密院掌管。

  在赵顼、张载以及陈宓的联手之下,关于中央的各机构很快就改制成功了,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,得以扭转,原来“三高官官不预朝政,六曹不厘本务”的怪现象消除了。

  其次,赵顼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,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,改为相应的阶,以阶级领薪金,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,使“卿士大夫涖官居职,知使责任,而不失宠禄之实”,发挥官员的积极性。

  这些其实并不算难,毕竟中央的机构,只要皇帝与宰相能够齐心合力,便能够管好,但到了地方,却是不好处理了。

  这也是原本元丰改制评价不高的原因,赵顼请陈宓支持,便是要将地方也一并改过来。

  陈宓原本不愿意,但经过赵顼的劝说以及他自己的深入思索之后,还是下定了决心,决心要碰碰这个大难题。

  不过陈宓也取了巧。

  他意识到,改制最大的问题是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如果改制不触及他们的利益呢,那能不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呢?

  改革官制的目的是什么?

  原本的历史上,改制是为了省钱,但现在改制却是为了厘清吏治,让治理效率变得高效起来,因为现在并不缺钱!

  有了这个思路,陈宓便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了。

  只要拿下官员有官可以做,他们便不会反对。

  而且陈宓是为了将职责落实下去,让每个人都各有职责,有自己管理的一摊子,让每个人都权责统一。

  这是什么意思?

  意思是,以前权责不清,大家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该管什么,什么不该自己管,于是有些人权力很大,有些人干脆便是虚职,而事情干不好,也没有人因此而负责,干好了,也可能不会被承认,于是便形成了得过且过的心态,谁也不愿意做事情了。

  但陈宓的做法是,将官员的职责给落实下来,只要有官职的,都会有实权,将所有的差遣的职责都落实到官职上,那么官职便有了实权,当然,权力给了,那么如果干不好,一样是要追责的。

  在这个原则之下,陈宓开始带着人进行全国性的厘清。

  陈宓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,才算是将这个事情给初步给梳理好,但也只是一个初略,但总体的原则定下来了,地方自然会形成一套心的体系,接下来只要京城的吏部统筹考核,出了事情追责,只要执行下去,效率自然便会上来了。

  陈宓连着干了两件大事,赵顼自然是要酬功的,过去的两年,陈宓一直在管理官员,在改制之后,流内铨变成了吏部郎中,而到了元丰二年底,赵顼正式将陈宓升迁为吏部侍郎。

  元丰三年,张载的身体终于还是撑不住了,连着卧床不起,他自己倒是想着为弟子们的多撑一年半载,但陈宓却是不愿,强行让张载告了老,不过也没有回横渠,便留在汴京养着。

  不过好在到了这个时候,陈宓已经算是能够独挡一面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