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六十二章 热脸白贴 整改大军_糜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。

  这句话是当初汉中宗教导太子汉孝元帝时说的。

  汉中宗是将西汉国力真正推向顶峰的人,而汉孝元帝则是将西汉带入深渊的引领者。

  从这二人在大汉历史上的不同作为可以清楚的知道,汉中宗说的那句话是有多么的正确。

  只是尽管这句话被明确记载在史书之中,也一向被部分世人推崇为最佳的治国之道。

  但是世人千万,总是会有不少人如当年的汉孝元帝一般,认为德教为先才是最好的治政之道。

  毕竟这种治政之道是明明白白记载在儒家典籍之中,只要出自名门,就很容易受到这种治国观念的影响。

  正如现在的马谡一般。

  可跟随糜旸的众臣大多都经历过社会的毒打,他们知道若全按书上的来,那么国家一定会崩乱。

  乱世之中,人性本恶才是主旋律。

  相比于众臣在心中的吐槽,糜旸则是在听完马谡的劝谏之后,心中浮现起不愧是他的想法。

  这很马谡。

  马谡在后世的争议很大,很多人痛恨他败坏了丞相的北伐大业,但是也有很多人为他鸣不平。

  这种争议源于历史上着名的街亭之战,而糜旸也可以从那场战役中,可以看出马谡鲜明的两个性格。

  后世许多人认为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地方,为了支持这个观点,许多人对假想中的街亭进行实地考察,条条分析。

  然后得出马谡蒙受了“千古奇冤”的结论。

  只是这个结论,却从根本上站不住脚。

  就不说历史上的街亭在哪里本就有争议,也不提经过千年以来的变迁,当地的地貌会不会发生改变。

  就说身为当世军事大家的诸葛亮,后世武庙大贤之一的诸葛武侯,他会不清楚街亭能不能抵挡住魏军的进攻吗?

  性格谨慎的诸葛亮,怎么可能会放下这种基本的常识错误。

  有这种观点的人,简直是在侮辱诸葛亮的智商。

  或许以当时马谡的兵力,想长久守住街亭不容易。

  但既然诸葛亮会派马谡领兵前去,还特地在马谡走之前安排好到达街亭后的一切事宜。

  这足以说明当时马谡守住街亭一段时间,是绝对没问题的。

  当然前提是马谡不违背诸葛亮的命令。

  毕竟诸葛亮是想兴复汉室,又不是故意让马谡去送死。

  结果马谡到达街亭后,他所作的一系列骚操作,别说王平看不懂,估计也把张郃看懵了。

  估计当时王平与张郃的心态,就如现在糜旸身后的众臣一般。

  好大喜功,脱离实际,便是马谡性格上最大的弱点。

  别说马谡是一个优秀的谋臣,不适合行军打仗。

  在当世文武不分家,脱离实际乱来本就失去身为一个优秀谋臣的基础。

  听完马谡的进言之后,糜旸一时之间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。

  得幸亏他现在不是马谡的副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