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百六十五章昆山你怎么看_明末之力挽狂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清兵实力之强悍,就连拥有十几万西北悍卒的三边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,对其也是十分忌惮,与皇太极作战,两人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,而他们麾下的两员大将左良玉和贺人龙,也并不情愿去与清兵交手。

  赵无忌手下不过万余兵马,他头脑一热,脖子一梗,非去和皇太极硬拼,他自己死了也就死了,他死了后,崇祯再找谁来赚钱敛财,填补户部财政的大窟窿?

  到哪再去找来这么一个能干的理财小能手?

  没有钱就养不起兵,没有兵就要挨打挨揍,这个账,崇祯还是能算明白的,把赵无忌调回来,放到自己身边,好好地调教一番,让他乖乖地听话做事,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‘保护性降职’罢。

  既然山东已经打算放弃,战斗已无意义,把赵无忌调回来,换上看上去稳重保守的高起潜,岂不是很正常的操作么?

  更何况,如今山河残破,局势岌岌可危,人心动荡不安之时,崇祯更是需要在臣子面前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严和威信。

  大明的将军们虽然如今已经日渐嚣张跋扈,便是对顶头上司,都有些不放在眼里,但面对皇上的旨意时,每个人多多少少还是会做上一些面子功夫,阳奉阴违之类,找出种种理由推脱塞责,这样一来,虽然最终崇祯的目的并没有达到,但至少在表面上,崇祯还抓不住这些将军们的把柄。

  但赵无忌就不同了,他可是公开抗旨不遵,皇上让他去救德王,他偏偏就一根筋地追着皇太极不放,尤其是这一点还被皇太极加以利用,把赵无忌抗旨不遵的事情在大明的民间宣传的沸沸扬扬,就差没派人拿个大喇叭天天去紫禁城门口喊了,这让崇祯在面子上实在是下不来台。

  今番清兵入侵,明军大败,锦绣河山糜烂数千里,无数黎民百姓惨遭荼毒,济南城更是遭受屠城之痛,这种情况下,是必然会有人要为此负责的,朝臣们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出来,清兵撤走之后,必会有大批官员,因此事而丢了脑袋。

  于是凡是与此有关联的官员,纷纷上奏朝廷,褒扬自己功绩的同时,纷纷将败战的责任推到同僚,下属甚至是上司的头上,死道友不死贫道,祸水东引。

  一片揽功诿过的大潮之中,屡次抗旨不遵,特立独行的赵无忌,便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一般,显得是那样的鲜明,那样的出众。

  在满朝文武和民众百姓的面前丢尽了面子的崇祯,无论他想不想,都必须对赵无忌做出惩罚,以免被其他的官员有样学样,损伤朝廷和天子的体面,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。

  但赵无忌手中毕竟掌握着一支可以力抗清军的雄兵,面对一纸罢免的命令,谁也不知道他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,是乖乖从命,还是再一次抗旨,又或是愤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