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零二章崇祯的猜忌_明末之力挽狂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三国时期的名士许劭许子将,素有识人之明,为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。

  曹操没出名的时候,曾经很谦逊地置办了厚重的礼物前去拜访许劭,希望他能为自己看相,品评自己的才能,然而许劭看不上曹操,拒绝了曹操的请求。

  曹操一代人杰,岂会轻易半途而废?其后便想方设法以种种手段暗中威胁许劭,许劭被他缠不过,只好说道“子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。”曹操听了,非常高兴。

  温体仁故意只说了前半句,崇祯皇帝立刻就想起了后半句,赵无忌年纪轻轻,又是崇祯将他自一个秀才破格提拔起来的,崇祯自认为,虽然赵无忌才华横溢,但是自己这个贤君,还是能驾驭的住他的。

  不过,此时不像治世,更似乱世……

  北方的异族屡次入侵,官军却只能固守城池噤若寒蝉,不敢出战,异族烧杀劫掠,如入无人之境;

  帝国西北连年大旱,民不聊生,饥民们甚至人人相食,贼军四起,危害四方,甚至连开国皇帝的皇陵都给烧了,帝国龙兴之地,惨遭战火荼毒;

  官吏,政令不畅,贫富差距日益拉大,关宁铁骑俨然国中之国,祖大寿,吴襄听调不听宣,各地军阀暗怀鬼胎,拥兵自重,只顾自保实力,不愿出力剿匪;

  百姓背负苛捐杂税,苦不堪言,甚至暗暗期盼陈胜吴广之流的出现……

  这,这和三国时期,东汉末年相比,似乎也强不了多少了……

  赵无忌已经很低调地在捷报中,刻意将击破的贼军数目由一万三,压到了八千,就是为了避免战功太过辉煌,引起崇祯的猜忌,然而温体仁的一句话,却还是成功地挑动了崇祯那颗多疑的帝王之心。

  身为皇上,首要的任务便是平衡,制衡,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,并不是越能干越好,若是臣子能力太过强悍,功高震主,那迟早都是一个狡兔死,走狗烹的下场,韩信,岳飞,当朝的徐达都是典型的例子。

  前两者下场都很凄惨,徐达更是在身患背疽的情况下,被朱元璋赐食蒸鹅据说得了背疽后,吃蒸鹅容易加重病情。),徐达含泪吃下蒸鹅后,当晚就去世了。

  赵无忌治政有方,成绩出色,治下百姓安居乐业,府县兴旺发达;他还是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,察哈尔部的摄政王,可谓有强援在外;而今他又显示了自己的赫赫武功,以六千乡勇,击破八千精锐贼骑……

  这样一个逆天的存在,目前需要的已经不是提拔,而是适当的打压,否则,这样一个耀眼的臣子,对每个帝王来说,已经不再是助力,反而是威胁。

  崇祯一直以贤明君王自诩,他相信,自己不是那些昏君,手下臣子,越有能力越好,不过,赵无忌如今羽翼已丰,势力已成,确实是不宜再提拔他了,否则再过个几年,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